2022年度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范文推荐)

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6篇

【篇一】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

浅谈共同富裕

基本内容

形成条件

如何实现

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 ,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 ,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 ,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二、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


  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
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
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究没有得到正确的增殖价值评估或者利润评估,它们应当拥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一个简单的奖金或者工资、甚至是几句奖励的话就代替了。这就是劳动文化剥削!总体上讲,劳动力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劳动文化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当然,劳动物质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单纯的资本同样享有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所有劳动要素都必须拥有资本才可以存在,都必须享有资本的一切权利。共同富裕社会将实行公正分配、按劳分配、创新分配和公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富裕方面的含义:

  一是物质产品方面的富裕。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必须品。物质产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志和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指数,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就不可能算为富裕。


  二是精神产品方面的富裕。这包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身载有意识事物的一类文化产品,如书籍、光碟、硬盘、报刊、邮册、图画、相册等,这些产品物质本身并不是消费需要的,需要的是其载有的意识事物。如果将其载有的意识事物转载到其他载体上,就不再是精神产品了,就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产品。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盆景、雕塑、饰品、古玩、歌舞、戏剧、影视、相声、小品、演说等。


  三是服务劳动产品方面的富裕。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有医疗、教育、保险、健身、娱乐、购物、交通、救援、交际、法律、政府服务和民主维权等服务方面的权利和条件,同时包含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服务劳动产品。


  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富裕。这是指人民群众均能享有安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安静美丽的环境、健康的活动空间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的基本要求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仅有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够的。共同富裕的需求内容应当按照当时人民群众或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标准进行定义,并且可以适时调整。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
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
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
(1) 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

(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

(3) 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a) 医疗问题 b) 交通问题 c) 教育问题 d) 房价问题 e) 官二代、富二代问题 f) 其他不公平问题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

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

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七、共同富裕的历史启发
  
  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办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但是在效果方面相差不大。下面,对历史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一是生产力发展途径。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手段是提高工资档次,以此增加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在这个途径上,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并没有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隐患,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共同富裕仅是一个附带效应,剥削现状和赖以剥削的条件都没有改变。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的劳动成果比以前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了。当然,多分给劳动人民一点劳动果实也并非情愿,而是在劳动人民的反抗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是对经济矛盾妥协。这条路径的优点是生产力发展进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强大了,拥有优越的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剥削程度加重,财富分配失去均衡,整个社会发生财富倾斜,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可以采取借贷等手段暂时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并极大的短暂的调和实际财富倾斜的现状,但是这些手段只能让经济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不可化解的矛盾爆发。这个方法是以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劳动人民也受益于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更多的财富,但是从根本上讲,它是不顾及分配问题的和剥削问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道路。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产力发展可以让人民群众富裕,但是不消灭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富裕。


  二是均衡再次分配途径。就是在初次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分配达到分配均衡的目的,这是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个途径可以提高国民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再次分配的方式调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经济体系和谐运转。其实现手段是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失业救助、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打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其优点是通过政府性的国民分配行为对低收入者进行扶持,缩小整个社会的财富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缺点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其手段是再次分配。再次分配的劳动成果是大众性的税收收入,而不是直接削弱剥削程度而得的收入。根本上,是不可能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剥削阶级的剥削部分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贫穷的收入相对高的人民群体对另外一个收入相对低的人民群体的帮助,就是一个集体的慈善活动。均衡再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途径,没有真正解决剥削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人民个体没有经济主导能力的问题。接受再次分配的人民群众,不是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而是走在被慈善的道路上,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主导权,对经济来源没有支配权和控制权。这种情况,不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属于一个性质的,其事实作用没有任何差异。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解决劳动人民对经济的主导权问题,也就是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只能是被慈善,而不是共同富裕。


  三是平均分配途径。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其分配计算不考虑各个劳动因素或者生产因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殖或者利润作用,并把各个因素同等起来,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按劳分配因素,但是“劳”与增殖劳动或者利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计算。由于其分配方式没有体现效率的作用,以及资本和文化的作用,抑制了优势因素参与生产或者劳动的积极性,最终抑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抑制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动活力,直接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当然,由于生产力得不到优势发展,也就不可能创造共同富裕的财富,但是这个分配方式的惟一优点就是消除了贫富差距。可是这个优点不会永远存在,会因为财富创造能力的降低而消失,甚至人民群众得到的实际财富会减少到比在剥削社会得到的财富还少。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消灭了剥削和消除了两极分化,也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综合三个启示,得出的结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是统一的行动,也就是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本身是在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经济条件,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二者必须是高度统一和协调的。同时,劳动人民个体必须掌握到相应的经济主导权,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而拥有财富。实现了这些条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类之伟业,就需要全人类来完成!我们实施的不是主义性战略,而是全人类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战略!让我们怀抱世界而拥有世界!

【篇二】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

浅谈共同富裕

富裕这个话题,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在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富裕是一个很重要话题,尤其是共同富裕。在我国现阶段, 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共同富裕

所谓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
而“富裕”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虽然是普遍的富裕,但它不能靠把现有财富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绝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如果是没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

2.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它也包括了精神生活的富裕。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它也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因此,共同富裕必须要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首先,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都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当然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才会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虽然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都要全面提高的问题。其实,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以后,精神生活就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为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目前社会的发展日益说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在一个前进的时代,必须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对于一个发展的民族,必须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3.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遵循共同富裕原则,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长期任务和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紧迫任务。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
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这就凸显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使全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共同富裕起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决。

4.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有合适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应该注重公平公正,人们只有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里,才能安心的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来发展经济,到达富裕的标准。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改革还不够完善,所以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情况,这些都阻碍了我们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着重解决公正公平的问题。

其次,是要明确共同富裕是一个从部分富裕到整体富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突然一下就实现整体的共同富裕。在这里,“逐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分步骤的有秩序的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最后,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得保证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稳定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注重社会稳定,而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一定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到最后也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结果仍然还是达不到共同富裕。要维持社会稳定,就得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不能让贫富差距过大,尽量避免贫富两极化。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社会矛盾,维持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共同富裕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坚定的目标,但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就会阻碍全国人民的富裕之路。

第一,目前过多的人只是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富裕,导致了人们思想空虚,缺乏道德信仰,造成了人们更加过分的追求物质富裕,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追求物质金钱。这样就会使社会风气变差,人人都只为利益而活,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出现了很多违反道德法律的造假﹑犯罪等等情况,使得人们生活环境变差。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发展面向大众的精神文明,加强发展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以好的精神和文化来影响人们,使人们内心有所寄托和有所宽慰,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同时富裕起来,达到与物质生活富裕相匹配的水平。

第二,现阶段过多的人求富裕的心态不正,很多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的,都想着自己一夜之间暴富以达到富裕状态。但是,他们忽略了富裕其实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用再前进、社会就会至此停滞了。真正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要明白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我们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终极目标。要让广大人民明白这一点,才能使现在社会的发展不会过于“急躁”,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平稳扎实的发展下去。

第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途径问题,本意是先让部分的人先富起来,再让先富的人来带动其他的人一起致富。但是,目前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不愿帮助贫穷的人和地区富起来,这就导致了地区性的不平衡问题,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会使富的地方更富,穷的地方更穷。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必须由政府协调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要多扶持落后的地区,并要要求发达地区给予其必要的帮助;
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先富的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帮助了贫困的人一起致富,他们才能更富裕,没有一开始全部人民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先富起来,要让他们实心踏地的帮助贫困的人致富,我们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

总之,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目前有很多阻碍和很多问题,但我们有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是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共同富裕,使我们的社会尽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使我们的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篇三】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

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也势在必行,意义重大。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就是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 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

1987年,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在党的十三大中确定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其中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 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
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考虑到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实施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

纵观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四】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


共同富裕能否实现之我见
共同富裕,这个中学学习政治时候接触到的词汇,当初认为就是社会主义发展到最后就是共同富裕。先回忆一下共同富裕的概念;
①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②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在以上基础上我想讨论3个问题:
①共同富裕最终达到的状态是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么?从内涵上,共同富裕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协调共进,是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全面进步。但社会发展到现在,给我们的感觉是物质方面上来啦,精神方面下去了,在建设的时候是否把天平倾向于物质一方?30多年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片面地强调富裕、单纯地鼓吹富裕,“富裕”就变成一个坏人心术的词汇,什么GDP至上,土地财政,牺牲环境牺牲资源,甚至牺牲主权,为了所谓的“发展经济”不择手段;
什么假药假酒假食品,地沟油,毒奶粉,化学酱油,勾兑醋,福尔马林的火锅,染色馒头、注水牛肉„„所有为了追求金钱的丧心病狂的行为,不免是受“富裕”蛊惑而坏了良心造成的结果。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等这些道德滑坡,都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障碍。就目前来看要实现共同富裕最起码要解决它们,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要人们放弃某些利益。道德不断被冲击挑战着,教育也被盖上阴霾,利益关系又错综复杂,涉及天朝的利益改革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共同富裕就给人一种遥遥无期的感觉。
②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事实上很多人都会认为结果是恰恰相反,没富的还在帮富了的创造价值,而富了的还在欺诈没富了的。在我看来,是有这么一种现象,但不是全部。中国的有



钱的慈善家还是有很多愿意拿出钱来资助他人,有钱人创立起了公司商店,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部分人就业、富裕。况且先富的不一定是一部分人,还可以是一部分地区,比如珠三角、沪三角等,这些地区吸引了多少人,创造了多少人发家致富的故事。人们是因为贫富差距大而引起的不满,如果跟以前比,我们确实是富了;
跟别人比,我们是穷了。
③什么才叫富裕,共同富裕又要共同到什么程度?富裕是个含义模糊、难以界定、无法量化的概念。有车有房就叫富裕?人人有车有房就是共同?标准不明确!但我想肯定地是,共同富裕这个模糊的目标确实有起到一个指引作用。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建设起了小康社会。
我并不否认可以实现共同富裕,但最起码我们现在有了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会更好。




【篇五】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农村推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开始引进市场经济的做法,发展商品经济。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鼓励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些措施使整个中国充满了活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也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208元,比1980年的383元增加15825元,增长41.3倍,年均增长13.3%。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502元,比1980年的331元增长了33.7倍,年均递增12.6%。从居民消费结构上看,人们逐步改变了一吃、二穿、三用、四居的基本格局,在满足吃、穿消费后,逐步把钱投向医疗保健、娱乐文教服务、居住和耐用品的更新换代等消费上,消费内容已由生存资料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转移,消费结构日趋升级。
1992年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为29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为3.7%,到2010年为801元,比重为21.7%,年均递增20%,比同期食品支出年均递增9%快11个百分点。而在七、八十年代,除了职工食堂外,“下馆子”普通百姓很少敢想。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服装8.14件,鞋子3.59双,消费支出分别占衣着支出的71.7%和25.3%,比1982年分别提高40.9个和10.5个百分点;
2010年衣着材料支出比重仅为0.26%,比1982年下降29.92个百分点。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64平方米,比1982年的6.8平方米增长4.09倍。住房结构功能齐全。2010年88%的城镇居民住上了楼房,95%的住宅有厕所、浴室,97%的是独用自来水,95%的家庭使用液化气、管道煤气或天然气。居住环境迅速改善。

1982年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3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3%,到2010年为2834元,比重为24.6%,28年间增长了122倍,年均递增18.8%,比同期商品性消费支出年均递增12%快6.8个百分点。
2010年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参观游览、团体旅游支出408元,比1992年的7元增长了
57倍,年均增长25.4%。
2010年平顶山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20元,比1982年的2元增长259倍。
在翔实的数字中,我们见证变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变化;
听爸爸说他们小时候谁的家里有台电视机相当神气,那时候都是黑白的,收视效果也不太好,总是需要不断地转动两根天线搜索信号,频道也少,即使这样,看电视的人也是屋里屋外,不亚于放电影的场面;
记得小时候我家就有一台黑白电视,我6岁那年,黑白电视机逐渐换成了彩电;
而现在我家已经用上液晶彩电了。从7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到80年代的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至90年代的空调、摩托车、淋浴热水器、电脑,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住房、小轿车、数码产品、存款,以及人人手里都拿着的功能越来越高级的手机,无不体现了居民家庭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经历了由“普及型”向“娱乐型”、“智能型”和“高科技型”的转变,现在人们普遍感到淘汰最快、贬值最快的就是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照相机、摄影机、MP4、电子词典等等,更新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反应不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凝聚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之路;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江泽民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重要论述为主要线索,系统地梳理和充分地展现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纵观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六】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


一、中国贫富差距现状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但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却比较突出,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造成经济增长停滞、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等问题,被称为“拉美现象”或“中等收入陷阱”。
(一)贫富差距概念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
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状况分析
贫富差距有一个可衡量的指标基尼指数。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
目前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
1、我国贫富差距有如下的表现:
(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2)、除了城乡之间。
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3)、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扩大到13230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2、我国贫富差距原因:(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有关专家粗略计算,各种非法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31%。
(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4]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解决办法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
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

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
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
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5]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
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
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它是对一切剥削阶级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剥削制度的否定。但不允许任何有劳动能力的人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并不是拉平劳动报酬上的差别,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相同的时间内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因为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下,人们的劳动有差别,劳动者的体力、脑力不同,体质强弱不同,技能不同,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也不同。根据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劳动收入也必然会有差别。这种收入差别并不违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恰恰反映了它的特点。因此,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不仅可以调动先进者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他们吸引和鼓励大多数人努力发展生产,勤奋劳动,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可以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产生的差别,绝不是那种极少数人变成剥削者,大多数人陷入贫穷的两极分化的差别,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同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避免贫富程度的过分悬殊,防止局部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的可能性,一方面,要通过税收等手段对由于非劳动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经济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
另一方面,对经济条件很差、致富困难较大的地区和劳动

者,加以必要的物质、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总之,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是极少数人富裕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针对当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收入差距的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实现“以人为本”。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缩小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适当增加居民收入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特别是加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逐步把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5%—20%,使财政支出成为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的主渠道;
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
增加社会就业投入,增加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居民素质和就业能力;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贫困群体。
(二)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完善税收政策,建立一个综合协调配合,覆盖居民收入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在个人收入分配调控中的职能作用。为强化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功能,应逐步确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控体系。
(三)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从体制上缩小行业、部门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加强对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工资分配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支付行为,整顿工资分配秩序,逐步解决由于体制所造成的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的矛盾。实施“阳光收入工程”,规范津贴补贴制度,规范、清理、归并各单位自行建立的津补贴,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通过对机关事业工资外收入发放水平实行总量调控,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建立正常的地方增资机制,完善工资福利制度,积极推进福利待遇货币化、工资化改革。建立地区津贴制度,把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和地方性补贴等纳入工资收入,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同时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有效调节地区之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差距。
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要借鉴国际经验,开征财产税、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来缩小财产分布上的差距,通过拓宽对奢侈消费品等项目的税基、制定合理的税率和建立有效的征管机制,提高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要完善具有财产税性质的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适时出台社会保障税,充分发挥税收在“限制高收入”和“保障低收入”两方面的调节作用。对存量资产开征房地产税,对个人的投资收益开征证券交易税等,使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调控覆盖全过程,形成对收入分配的完整的调控体系,缩小规避税收调节的空间,发挥税种作用的互补,确保收入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要加快建立鼓励投资、创业的机制,把高收入者的财富引导到发展国民经济上来。
(八)建立对贫困群体的社会帮扶救助网络体系。对社会贫困群体除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外,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帮扶救助,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帮扶救助网络体系。
加大科教投入,建立教育援助制度。加强对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的科教投入,实行科教扶贫。财政在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城镇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和竞争能力。建立教育援助制度,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基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制度,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以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落后地区培训必要的师资,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资,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缩小收入差距。
全面落实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在加强医疗制度改革的同时,完善和建立城镇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城镇低保对象及特殊困难群众到医疗服务机构就医时能够按规定享受到医疗费用减免政策。
建立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在加大经济适用房和低价廉租房建设的同时,政府对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户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核减租金为辅的方式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
筹备应急救助基金,建立应急救助机制。财政应该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并吸收社会捐款,建立应急救助基金,用于解决群众因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等造成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鼓励发展社会慈善机构,建立和完善社会帮扶、捐助制度。从政策上、税收上、法律上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单位

和个人献爱心,将社会爱心的涓涓细流汇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救助力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积极开展全国范围的社会捐助活动,实现捐助活动经常化,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推荐访问:作文 共同富裕 理解 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 共同富裕理解800字作文 关于共同富裕的作文800字